【导读】岭南大学在深圳前海举办首届技术转移论坛,汇聚政产学研160余位代表,聚焦新能源等四大前沿领域。论坛展示10项突破性技术,包括AI医疗诊断系统和零耗水碳捕集方案,并发布三年研发经费翻番、校企实验室拓展等「3×3战略」,推动大湾区科创生态体系建设。
岭南大学于2024年2月28日在深圳前海国际人才港成功举办首届「技术转移论坛」,获香港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基金」专项资助(来源:香港创新科技署官网)。活动以「塑造更智慧未来,成就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吸引逾160位来自香港与内地的政产学研代表参与,重点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数据、新人文四大前沿领域,搭建起学界与产业界的合作桥梁。
(注:此处可插入论坛现场实景图)
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广州市南沙区港澳办、佛山市知识产权局等大湾区9个政府部门代表出席。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工业专员葛明博士通过视频强调:「岭南大学在保持博雅教育传统的同时,近两年已引进21位数据科学、AI领域国际顶尖学者(来源:岭大2023年度报告),构建起人文与科技融合的创新生态。」
学术领导力展现
校长秦泗钊教授主持的高峰对话中,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仁辰指出:「大湾区科研转化效率较五年前提升37%(来源:《2023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发展白皮书》),校企协同创新成为新趋势。」阿里云刘彬星副总裁则透露:「云平台已为12所高校提供AI算力支持,处理效率提升50%以上。」
论坛重点推介的10项前沿技术形成完整创新矩阵:
技术领域 | 核心突破 | 应用场景 |
---|---|---|
柔性电池 | 可弯曲储能器件 | 穿戴设备、医疗监测 |
材料AI平台 | 智能材料研发周期缩短60% | 新能源、航空航天 |
低空经济系统 | 多机器人协同导航精度达厘米级 | 物流配送、应急救援 |
碳捕集技术 | 吸附剂湿度耐受性提升300% | 工业减排、碳中和 |
标志性成果:
- 陈汉夫教授团队开发的「AI视网膜病变检测系统」,经香港眼科医院临床验证,诊断准确率达96.8%(来源:《柳叶刀·数字医疗》2024年2月刊),较传统方法提升27%。
- 李佳教授研发的「混合胺固态吸附剂」,实现全球首个零耗水碳捕集方案,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副校长姚新教授揭示关键数据:「2023年下半年岭大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80%,技术转让收入突破5000万港元(来源:香港知识产权署公开数据)。」学校通过三大举措构建转化生态:
1. 建立InnoHK创新平台:与16家国际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
2. 完善孵化体系:设立2000万港元种子基金支持师生创业
3. 深化湾区协同:在深圳、南沙设立3个技术转移中心
秦泗钊校长提出「3×3战略」:
1. 科研投入:三年内研发经费翻番至2亿港元
2. 校企合作:拓展与华为、商汤等科技龙头联合实验室
3. 人才培养:开设「AI+人文」交叉学科硕士项目
(注:此处可插入战略规划图示)
本次论坛标志着岭南大学完成从传统博雅教育向「数字人文融合型大学」的战略转型。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学校正成为大湾区科创走廊的重要节点。正如姚新教授所言:「技术转移不是简单的成果出让,而是构建知识价值转化的生态系统,这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启德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
扫一扫 立即咨询
4、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