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俞江帆团队研发磁性微机器人集群成像技术,通过主动探索算法与磁驱动平台实现血管网络三维重建,突破传统造影剂被动扩散局限。该成果发表于《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可精准识别血栓及逆流区域,兼容X射线/MRI设备,为血管疾病诊疗提供革命性解决方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团队突破血管成像技术:磁性微机器人集群实现主动探索与三维重建
——俞江帆教授团队成果登顶《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血管造影技术是诊断血管病变的基石,但传统方法依赖造影剂被动扩散,在血流停滞或逆流区域(如栓塞血管、门静脉血栓)存在显影不全的缺陷。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血管成像不清晰导致的误诊率高达15%-20%(《Radiology》2022年数据),尤其在淋巴瘘等复杂病例中,医生常需依赖经验判断,手术风险显著增加。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俞江帆教授团队提出磁性微机器人集群主动探索策略,通过磁场精准操控纳米机器人群,突破被动扩散限制,实现血管网络的全场景三维成像与重建。该成果发表于顶级期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原文链接:点击查看),为血管介入治疗提供了革命性工具。
团队在血管模型与淋巴管模型中进行了对照实验:
| 实验组 | 血管总长度提升 | 分支覆盖率 |
|------------------|------------------|---------------------|
| 主动探索组 | 46.1% | 100% |
| 被动扩散组 | - | 仅顺流分支显影 |
| 淋巴管模型 | 120.7% | 逆流分支全覆盖 |
数据表明,主动探索策略在复杂腔道中的成像完整性与精准度远超传统方法,尤其对零流速区域的探测能力具有临床突破意义。
该技术已展现三大核心价值:
1. 精准定位:可识别血栓、狭窄及渗漏点,降低手术风险。
2. 多模态适配:兼容现有影像设备,无需大规模更换临床基础设施。
3. 扩展应用:潜在应用于肿瘤靶向给药、神经血管介入等场景。
俞江帆教授表示,团队正与多家三甲医院合作推进临床转化试验,并计划通过微型化设备进一步降低技术成本(据《Science Robotics》2023年预测,微纳机器人医疗市场规模将于2030年突破50亿美元)。
俞江帆教授(通讯作者):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AIRS微纳机器人中心主任
- 荣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IEEE RAS Early Career Award、吴文俊AI自然科学奖
- 研究方向:医用微型机器人系统开发,发表70+顶级期刊论文,包括《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
杜星洲博士(第一作者):
- 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曾任AIRS助理研究员
- 获IEEE ICARM 2020最佳论文奖,主导多项微机器人专利
王一斌(共同一作):
- 港中大(深圳)博士生,专注于磁性软体机器人生物医疗应用
- 成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
结语
俞江帆教授团队的突破,标志着血管成像从“被动观察”迈向“主动探测”时代。随着技术迭代与临床验证的推进,磁性微机器人集群有望成为精准医疗的新支柱,为全球数亿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启德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
4、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