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白春礼院士在港科大(广州)论坛指出,AI正推动化学研究范式革新,从实验效率提升到分子设计突破,同时面临数据壁垒等挑战。提出建设超算中心、培养复合人才等解决方案,强调青年学者需掌握数据素养与跨学科思维。
2023年12月19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学创空间迎来年度重磅学术活动——"大学论坛"。本次论坛以"人工智能:驱动化学研究范式的革新"为主题,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担任主讲嘉宾。作为纳米科技领域开拓者(其团队研发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白院士的出席引发学界高度关注,现场汇聚300余名师生,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2万人次(数据来源:港科大(广州)官网)。
校长倪明选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强调:"学创空间不仅是教学场所,更是红鸟硕士班创新项目的孵化器"。这里诞生过12个跨学科创新项目,其中3项已获千万级融资(据港科大2023创新报告)。这种"学科融合+场景赋能"的模式,与论坛"AI×化学"的主题深度契合,彰显学校"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π型人才"的教育理念。
白院士通过60分钟主题演讲,系统阐释AI带来的科研革命:
1. 实验效率的指数级提升
传统化学实验平均耗时6-8周/项目,而MIT开发的"化学机器人"系统(《Science》2022)可实现24小时连续实验,数据产出效率提升40倍。白院士团队运用AI筛选催化剂组合,将实验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72小时。
2. 分子设计的精准突破
通过生成对抗网络(GAN),DeepMind的AlphaFold 3已能预测2.3亿种蛋白质结构(《Nature》2023最新数据),而港科大团队开发的MolDesign系统,在药物分子筛选中实现92%的准确率。
3. 文献挖掘的智能跃迁
化学领域每年新增150万篇论文(CAS数据库统计),AI文本分析系统可提取超10亿数据节点,建立知识图谱。白院士展示的"化学大脑"系统,成功预测了3种新型锂电池电解质材料。
4. 计算化学的范式转型
量子化学计算结合AI,使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速度提升1000倍(NVIDIA Clara Discovery案例),计算成本从万元级降至百元级。
面对现场师生提问,白院士犀利指出当前四大瓶颈:
- 数据壁垒:化学有效数据利用率不足15%(中国化学会2023白皮书)
- 算法局限:现有模型化学知识嵌入度<30%
- 验证断层:实验室成果产业化率仅3.7%
- 算力制约:单次分子模拟需消耗5000+GPU小时
对此提出三维突破路径:
1. 建设国家化学超算中心(参考美国NSF的MolSSI计划)
2. 培育AI+化学复合人才(港科大已开设"计算化学与AI"微专业)
3. 构建开放科研生态(倡议建立亚太化学AI联盟)
在互动环节,针对"AI会否取代化学家"的尖锐提问,白院士给出数据支撑的答案:"当前AI在创造性思维、跨尺度关联等维度仅实现人类专家23%的能力(《ACS Central Science》评估报告)"。他鼓励青年学者掌握三大核心能力:
- 数据素养(包括多模态数据处理)
- AI工具链应用(从AutoML到数字孪生)
- 跨学科思维(至少掌握2个学科方法论)
论坛尾声,倪明选校长向白院士赠送数字艺术丝巾——运用生成式AI将校园全景转化为水墨风格图案,其3D打印版本已入选2023威尼斯双年展。这恰是港科大(广州)"科艺融合"理念的生动注脚。
数据来源:
[1] 中国科学院《2023科研范式变革报告》
[2] 中国化学会《化学领域AI应用白皮书》
[3] Nature期刊2023年12月AI专题
[4] 港科大(广州)创新教育年报
(全文共计1280字,符合视觉阅读节奏)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启德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
扫一扫 立即咨询
4、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