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跟上,针对各自专业情况帮助学生就 业。大部分学生未能从课程中学到如何规划,在选择什么职业、选择哪个职业的发展方向、如何最终实现职业终身发展方面意识模糊。
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比去年增长28万人。然而,2014年招聘企业数和提供岗位数还还呈现“双减少”的趋势。这让才市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 不折不扣买方市场。然而,近日,记者从多个招聘会场和企业处了解到,看似弱势方的应届毕业生却经常给企业“放鸽子”。这是怎么回事?
在15日广州大学城的招聘会上,记者遇到了目前就读于广大应届毕业生,家住南海石石肯的小郭正一身正装在广州一家快消品公司展位前认真回答着面试官的提 问。当面试官现场向他发放合同并相约见习时间时,小郭却表示要回去和家长协商。然后过了15分钟,小郭又到了场地另一边面试。整个上午,小郭就接受了三个 企业的面试。
小郭告诉记者,这是他入职名企前的锻炼。原来,他在把面试企业当作业练习。“首先是海投简历,这样可以获得很多面试的机会。有时间的话基本‘有杀错没放过’。既能提早感受职场面试气氛又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升自己对市场了解度。”
华农毕业生小李同样是“海面”提升经验的坚决拥护者。她介绍,由于自己所在学校一般,不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提升自己,根本不 可能跟名牌学校学生一争长短。“简历投多了,有时接到邀约面试电话时都忘记具体是什么公司了。”小李表示,学校也有就业指导课,但只讲理论,实战性太弱。 “实践出真知,所有的技巧都需要熟能生巧。”
记者从一些应届毕业生口中得知,如今这种情况在学生中非常普遍,该种方式被毕业生们戏称为“刷面试”,而此行为的佼佼者被成为“面霸”。
被学生们当做了跳往他企的垫脚石,垫脚石企业感受又如何呢?
近日的一场招聘会上,大都市旅行社一上午就迎来近40位投简历和即场面试的学生。然而,招聘负责人蔡婷婷仍一脸愁容。“满意的‘苗子’没捞到几个,没能 完成老板布置的招人任务。来面试的人不少,通过率都有近5成。就是面试后毕业生不愿意来。” 蔡婷婷介绍,现在一些毕业生把中小企业面试当成实战训练场,根本都不是诚心诚意想入职的。
蔡婷婷算了一笔账,招聘会摆摊次数多,应聘的人也多。旅行社部分工种筛选工作复杂,面试、笔试不止一次,这里面企业投入很大。选拔面谈的时间成本和考核成本都因为毕业生最后临门一脚爽约而做了无用 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招聘成本。“特别是那些社团骨干、学生会干部,更是爽约重灾区,难以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就算招到流失率也高。”
记者现场发现,遭爽约吐槽的大多为中小企业,多家企业招聘负责人更是放下重话:“从明年开始缩减甚至不再录用刚毕业的大学生”。
专家分析,海投和“挑剔”是造成企业被爽约的主因,因为不少毕业生都是看到差不多的职位就投简历应聘,根本没有考虑个人实际情况, 等到真要被聘用了,又犹豫了。作为一名资深人力资源工作者,他介绍,过去很少有应届生面试“爽约”,因为同行间人力圈子会有攻守同盟,暗中将信誉较差的学 子纳入“黑名单”,但是,由于企业对人才争夺愈发激烈,使得人力资源对应届生“爽约”也变得 越来越“包容”。
职业规划师启德教育副总经理王丽霞表示,近年各大高校新开设的专业和招生人数越来越多。然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跟上,针对各自专业情况帮助学生就 业。大部分学生未能从课程中学到如何规划,在选择什么职业、选择哪个职业的发展方向、如何最终实现职业终身发展方面意识模糊。毕业生爽约成瘾或与此有关。 “从近年来看,大部分学生并不是真的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许多学生总想着‘一步到位’,错过了许多能够积累工作经验但待遇较低的就业机 会;待遇高的机会要求的能力对应届毕业生又不具备。” 供求不配也是导致目前企业“用工荒”、“招人难”与应届毕业生“求职难”并存的直接原因。
注意:在预约完成后,顾问老师通常会在 1-3 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络约定来访时间,请保持手机畅通。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