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今年有超过10%的考生报考了香港的大学。对于他们来说,北京大学或者清华大学,已不是惟一的金字招牌,更大的诱惑来自香港———灵活的招生方式、丰厚的奖学金、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及更好的就业和深造机会。
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今年有超过10%的考生报考了香港的大学。对于他们来说,北京大学或者清华大学,已不是惟一的金字招牌,更大的诱惑来自香港———灵活的招生方式、丰厚的奖学金、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及更好的就业和深造机会。
香港伸来的橄榄枝
实际上,对香港伸来的橄榄枝,人大附中的学生早已不新奇。 这本是一个“不存在高考升学率问题”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学校,2011年—2013年,每年有40%的考生能升入北大、清华和人大。5月19日,该校副校长沈献章说,香港来北京招生并不是短时间的事,10年前,人大附中便有学生陆续赴港澳就学。和现在不同的是,当时港澳高校招收的都是不占内地招生指标的自费生。虽然那时港校就对成绩优异者提供高额奖学金,“但由于渠道不畅通,前去就学的学生并不多”。大规模的报考出现在2005年。这一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正式纳入全国统一招生计划,香港的另外6所高校和5所澳门高校仍继续在内地自主招生。
这一年,人大附中有24名考生接到香港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其中20名最终成行。沈献章介绍,这20人中有同时接到北大或清华录取通知书的,但自己选择了香港;也有比北大和清华的录取线差几分的,态度更是毫不犹豫。让老师们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在两次模拟考试中都考出高分的学生第一志愿选择了清华大学,第二志愿填写的是香港城市大学,但在正式高考中发挥失常,比清华的录取线还少两分。结果香港城市大学不仅录取了他,还奖励了24万元奖学金。 这个事例在同学中广为流传。沈献章说,今年,人大附中报考香港的人数超过10%,达到95人。北京时代凤凰快递公司经理储皖沪的孩子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情况如同那位“失而复得”的师兄——有实力上北大或者清华,但也选择了香港。全家研讨,初步敲定3个志愿填报方案:香港城市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年初,孩子赴港参加“京港学生对话”,专门到香港中文大学“转了转”。回来后,说了一句让原本还犹豫的妈妈彻底改变主意的话:我要去香港的一流大学上学。这个家庭决定用“香港攻略”———也就是第二方案———来应对孩子的命运之战。
“水与火的区别”
香港用几场简简单单的宣介会,便打开了内地的缺口。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香港有6所高校是自主招生,并不占内地的招生指标,万一考生不能被北大和清华录取,香港还可以作为一条退路。宣介会上的港方教师,让学生和家长眼前一亮。“他们气质很好,谈吐很有学者风范。”储皖沪说。储家的“香港攻略”确立之前,储皖沪接连挤进北京和天津的两个会场——分别由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主办。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全英语教学方式,学校环境,博士生录取比率,毕业后学生的去向,都令他感触很深。“起码不像北大和清华有那么多学生,孩子能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接触。”储皖沪说。但要获得香港的大学奖学金,难度并不亚于上北大或者清华。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将考察考生的英语能力和均衡素质,他们要求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
“我们培养学生,不光要看能考多少分数,而是今后在社会上能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合格的人。”港方教师这样解释。而这一点,恰恰说到了家长们的心窝里———内地高等教育的弊端之一便是很多学生缺少创造性思维,只知道标准答案。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家庭甚至当场拿定主意:即使拿不到奖学金,也支持孩子去香港上学。为香港招生叫好的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我相信在香港,学生能受到货真价实的教育。”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杨东平教授说,“内地的大学,整体上还处在前现代状态。”在他看来,内地和香港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就像水与火,越来越多的人会明白其中的区别”。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内地大学生上互联网要付额外的费用;而在香港,这是校方提供的基本服务之一。
50万元的奖学金诱惑
香港高校一年的学费约为6万-8万港币,生活费在1万-4万港币左右。为吸引尖子生,各校都拿出了巨额奖学金。中文大学今年计划在内地招生270人,其中提供100个全额奖学金,每个全奖包括大学4年所有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补贴,共计约50万港元。 城市大学设立了44万港元的“状元奖学金”,去年海南状元李洋首获殊荣。此外,该校还分不同等级发放其他奖学金,从24万到2万港元不等。来自深圳的薛明宇,因中学期间曾获国际化学竞赛金牌而于2004年被保送北大。入学不久,他获知香港大学招收全奖学生,立即报名并被顺利录取。“我并不觉得北大就比港大差,可既然港大不收我学费,还给生活费,我为什么不来?”薛明宇说。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执行主任陈燕玲承认,去年,香港大学为全球的海外学生设置了100个全奖,每年12万港元左右。内地有五六十个学生拿到奖学金,但并非都获得全奖。薛明宇还记得,港大在北大招收全奖学生7人,报名人数达200多,“我在北大的班里有10个状元,4个国际竞赛金牌得主,实力非常强,但还是有人觉得港大竞争太激烈,干脆不报名了。”
“香港的大学早就与国际并轨了”
并非所有内地学生都冲着奖学金而来。北京状元陈秀野选择香港科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科大“视野开阔,中西结合”。根据《泰晤士报》评比,历史悠久的香港大学在世界200所大学排名中居前50位,该校50%的教师毕业于世界著名学府,许多教授在国际上具有显著影响力。“我们除中文系外,学校从教材到课堂全部采用英语教学。很多教授本身就是外国人,不会讲中文。”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说。城市大学朱国斌博士也介绍说,城市大学拥有52位讲座教授,其中10位是世界各国的知名院士。他作过一个比较,“现在内地许多一流大学都说要与国际接轨,其实我们香港的大学早就与国际并轨了。”和内地高校多采用百分制计算不同,香港学生的成绩用国际承认的GPA(平均分绩点)计算学分。“这种方法督促我们在一学期里持续不断地为每一科努力。”温州来的城市大学翻译及传译专业一年级学生夏倩说。由于期末考成绩只占总成绩的40%左右,平时的出勤率、测验、作业、课堂演讲等反占更大比重,夏倩不敢忽视任何一天的课程。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