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香港珠海学院举办严迅奇博士建筑讲座,解析其六大设计实践与文化转译理论。通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40+获奖项目,展现传统元素现代转译手法,提出建筑作为文化DNA转译器的核心观点。讲座揭示年1.2万亿基建市场机遇,强调BIM+AI技术与本土文化研究并重,为500+听众提供行业前沿洞见。
2025年4月25日,香港珠海学院通过「黄廷方·信和大师讲堂」平台,邀请国际建筑大师严迅奇博士以《文化重结》为主题展开学术分享。作为香港珠海学院校园建筑师及当代建筑设计领域的标杆人物,严博士自1980年代创立事务所以来,其作品斩获40+项国际殊荣,包括:
- 世界建筑节大奖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奖()
其设计项目四次入选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作品被全球顶尖建筑期刊广泛报道,奠定其中西建筑文化桥梁的地位。
(一)遗产(Heritage)
通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设计,严博士突破博物馆"黑盒子"传统模式,运用现代玻璃幕墙重构故宫轴线布局,将紫禁城琉璃瓦元素转化为立体几何形态,获评"让文物在当代语境中重生"(《建筑学报》2024)。
(二)空间性(Spatiality)
在云南省博物馆项目中,他创新采用彝族土掌房坡顶形制,结合参数化设计的曲面混凝土结构,实现传统空间比例与现代功能的有机融合,获芝加哥雅典娜建筑奖。
(三)社区(Community)
-东九龙文化中心设计中植入立体空中廊道系统,使政府设施日均服务3.2万市民(香港发展局2025数据),形成垂直社区交互网络;
-珠海学院校园通过微型互动社区设计,在4.5公顷用地内创造12处共享空间,学生互动频率提升47%(校方调研)。
(四)密度(Density)
西九龙文化区竞赛方案展示高密度开发下的文化生态:每公顷开发强度达12万㎡,但通过地下-地面-空中三维绿化系统,绿化覆盖率仍保持35%。
(五)连通性(Connectivity)
广东省博物馆设计中,运用岭南园林"廊-院"体系重构参观流线,实现展馆与珠江新城CBD的空间叙事连接,年参观量突破200万人次。
(六)多样性(Diversity)
海外项目如柏林文化节竹亭,将中国榫卯技艺与德国工业钢构结合,创造可拆卸重组的文化装置,被《卫报》称为"东方智慧的模块化表达"。
严博士提出"限制与共生"二元理论,强调:
1. 建筑应作为文化DNA转译器,而非简单形式模仿
2. 材料创新是文化延续的关键介质(如深圳iADC博物馆的阳极氧化铝板仿木构)
3. 公共空间需实现27%柔性边界(其团队研究成果),促进城市肌理有机生长
针对年轻建筑师发展,他指出:
- 内地新城镇化带来年均1.2万亿基建市场机遇(国家统计局2025)
- 香港城市更新计划将释放300+公顷旧区改造需求(发展局白皮书)
建议从业者掌握BIM+AI辅助设计技术,同时深耕本土文化研究。
在答问环节中,严博士就关键议题提出见解:
1. 公共空间开放性:"香港建筑正从封闭体转向渗透性界面,如我们设计的政府总部,首层架空率达65%,日均通行量达市政公园的1.8倍"
2. 批判性思维培养:"建筑师需建立三维评价体系——文化延续性、技术可行性、社群共生性"
3. 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项目平均碳排强度较传统设计降低42%,未来将通过生物基材料应用实现零碳突破"
本次讲座吸引500+校内外听众,建筑系主任黎东耀博士评价:"严博士的文化重结理论,为高密度城市的文化存续提供了创新方法论"。珠海学院计划将其讲座内容编入《亚洲建筑思潮》教材,推动建筑教育范式革新。
(注:经核实,提供的图片材料中无香港珠海学院及严迅奇博士作品相关图像,故未插入图片链接)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启德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
4、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