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分享-我的港校求学生活
今天想和大家聊个相对轻松的话题,关乎我的港校入读体验,其中也有我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9月
7号是个难忘的日子,是我在香港浸会大学开启的1st Day,随之而来的,是教授布置的“丰厚”的阅读清单以及各种形式的作业和报告。一周4次课程,每次3个小时,干货满满,常常会有转瞬即逝的错觉。
我很喜欢分享,也很热爱讨论,并不惧怕直面权威、当堂辩论一些学术议题,而课程之中穿插进行的小组讨论和汇报亦是我最爱的环节。个人而言,我因此受益良多,也通过不同的渠道得知,那些教授非常赞赏这种勤学好问、敢于分享的态度。
课表总表
10月
进入10月,原本充实的学业变得更加充实。因为希望能够学有所获、拿到高分,所以更是不敢怠慢。港校就是严进严出,只要被录取,好好学习、完成课业,毕业是容易的,拿到高分是个高难工种,需要格外用心和一番付出。
原先还有空余好好制作自己的早餐、晚餐,随着进入期中厨艺也就慢慢荒废了。
11月
我结识了一位志同道合Academic Partner,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香港同学,英文能力和学术水平极高,我们常常互换大小论文,以最严苛的眼光去找对方的逻辑漏洞、审查语法表达&论点论据&整体结构等等,在学习上互相陪伴、彼此督促。
从他身上学到好多学术该有的态度、开展学术的方法,当然,相信他也从我身上学到许多…我自己也不知道的品质。能有这样的学术伙伴,学习就像开了外挂。
某次作业和这部书籍其中的篇章有关,于是读完正本。
少有的纯粹学者的生命传记。
关于如何打破学术藩篱,如何做好田野调查,探寻比较研究的本质,解读话语策略;通过理性思维研究神秘主义,在情感驱动下做好区域研究;关注时下,包括语言学习的真义,科技的进步,文学的消失,深刻照见全球化和民族主义;还有对古典主义的怀念和热爱,甚至生命因果层面的思考……
总之,保持好奇,擦亮眼睛,守护内心的灵敏,时刻做好跳出椰壳的准备,捕捉灵感之“风”——是已逝学术大师Benedict Anderson对后进之辈的谆谆教诲。
朴实、深入而又真挚。推荐阅读。
12月
期末来啦,Presentation和结课论文来啦。这个时期简直是对人类时间管理能力的一大考验~不免俗地,熬夜赶Due+沉浸在图书馆中查找资料查找得不可自拔。但我真的非常享受这个过程,首先PPT的制作就很能发挥个人创意和灵感,而分享主题一般都是自拟——基于某个所学的理论框架进行演绎和发挥,既可回归古典,也可结合时下热点。而教授一般都会当堂给予点评,真诚之中带有鼓励,同时也会客观中肯地提出改进之处,如此下次课堂学生就能拥有更佳的表现。
更多留学资讯,请联系启德北京留学规划师,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留学服务~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启德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
4、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