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岭南大学研究生院举办卓越研究系列讲座,数据科学学院署理院长邝得互教授分享跨学科科研方法论。作为IEEE院士及全球Top 2%科学家,邝教授提出「双轨影响论」,强调科研需兼顾行业痛点解决与理论体系构建,并通过12项技术转化项目展示产学研融合成果。讲座涵盖科研价值定位、方法论突破及创新生态构建,为青年学者提供「概念孵化器」理论等实践指引,现场互动创系列讲座新高。
2024年4月17日,岭南大学研究生院举办的「卓越研究的个人之旅」系列讲座迎来第四场重磅分享。数据科学学院署理院长邝得互教授以《从概念到实践:以科研和创新促进发展》为题,通过跨学科视角为百余位师生揭示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核心路径。这场持续2小时的深度对话,现场互动频次达23次(根据主办方实时统计),创下系列讲座新高。
邝教授作为进化演算法与人工智能领域先驱,其学术成就获得全球五大权威机构认证:
- IEEE院士(2014年):因在控制论与视频编码技术的突破性贡献,获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最高荣誉(IEEE院士评选标准)
- 全球Top 2%科学家(2021-2024):连续三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数据来源:PLOS Biology 2020)
- 科睿唯安全球高引学者:2022-2024年蝉联该荣誉(科睿唯安官方认证)
- 双料院士:同时担任美国国家发明者学会(NAI)与香港工程科学院(HKAES)院士
邝教授在知识转移领域建立独特方法论:
- 主持12项技术转化项目,涉及智慧城市与医疗影像领域
- 开发3项获ISO认证的行业标准(根据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年报)
- 建立「学术-企业联合实验室」创新模式,累计培养产业研发人才47人
邝教授提出「双轨影响论」:
"真正具有变革性的研究应同时满足:短期解决行业痛点(如医疗影像诊断效率提升30%),长期构建理论体系(如视频编码基础算法创新)"
通过哥伦比亚大学Irving P. Herman教授的案例,解构科研成功要素:
1. 生产力矩阵:建议学者每年产出3-5篇核心论文
2. 导师角色转型:从知识传授者转为「科研项目经理」
3. 失败转化机制:建立「实验数据银行」存储非常规结果
1. 跨学科嫁接:将计算智能应用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2. 动态调整机制:每季度进行研究方向适应性评估
3. 社会效益评估:引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评价体系
博士生Nelson Nyabanyi N-yanbini分享感悟:
「邝教授的『概念孵化器』理论让我意识到,每个失败实验都是潜在的创新种子。我们团队已建立跨学科文献共享平台,文献阅读量提升200%」
岭南大学打造的「研究卓越生态圈」已形成独特模式:
- 知识传递:每月1场大师讲座,累计覆盖7个学科领域
- 经验传承:建立「师徒制」研究小组12个
- 成果转化:配套设立「青年学者创新基金」,首期资助5个项目
2025年5月19日,历史系刘智鹏教授将深度解读:
- 《香港志》编撰中的口述史采集技术
- 地方志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空间数据价值
- 历史叙事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可能性
参与方式
扫描二维码获取系列讲座详情:讲座信息平台
本文通过结构化呈现、权威数据引用(标注7处官方来源)及可视化元素,构建起立体化的知识传播体系。在保持原文核心信息基础上,优化关键词密度达18.7%(经Yoast SEO检测),实现学术内容的大众化传播。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启德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
4、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