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香港大学联合国际团队在《自然综述》发表研究,揭示热带昆虫数量正急剧下降,威胁全球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整合多国监测数据,指出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及农药使用导致碳循环失衡、病虫害加剧等连锁反应。团队提出栖息地修复、气候适应性管理等保护策略,并呼吁建立全球监测网络应对生态危机。
香港大学领衔国际研究揭示热带昆虫衰退危机:生态功能面临系统性威胁
——全球合作破解生物多样性保护难题
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Michael Boyle博士与Louise Ashton教授领导的国际团队,联合五大洲科学家在《自然综述:生物多样性》发表重磅评论,首次系统揭示热带森林昆虫数量衰退的全球性危机。研究指出,尽管昆虫占地球物种总量的80%以上(Nature, 2022),但其种群正以惊人速度减少,而热带地区作为生物多样性核心区,相关研究数据却严重缺失(WWF《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
团队依托港大热带生态学研究中心的全球网络,整合了澳洲拉明顿国家公园、婆罗洲丹浓谷保护区、中国云南及丹翠雨林等地的长期监测数据,并运用人工智能与基因测序技术,构建了跨越20年的昆虫生态数据库。这种多区域协作模式,为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昆虫的复合影响提供了全新视角。
研究证实,昆虫衰退已引发四大生态链式反应:
- 碳循环失衡:分解者减少导致枯落物堆积,热带森林碳汇能力下降;
- 病虫害爆发:马来西亚婆罗洲数据显示,天敌昆虫减少使林木病害发生率提升2.3倍;
- 粮食安全威胁:全球75%农作物依赖昆虫授粉(IPBES, 2016),热带地区咖啡、可可等经济作物面临减产风险;
- 公共卫生风险:蚊媒疾病传播范围随气候变暖扩大,登革热流行区十年内北扩500公里(Lancet, 2020)。
团队在三大洲设立12个固定样地,通过标准化陷阱每月采集蚂蚁、鳞翅目、鞘翅目等关键类群,结合树冠起重机采样获取三维生态数据。马来西亚丹浓谷保护区的持续监测显示,过去20年甲虫多样性下降19%,功能性状趋同化。
Louise Ashton教授强调:“热带昆虫衰退是无声的生态警报。我们首次证明其生态功能衰退速度超过物种灭绝速度——这意味着即使某些物种存活,其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能力已不可逆受损。”
Timothy Bonebrake教授指出:“保护行动不能再等待完美数据。澳洲实施的‘国家昆虫保护战略’值得借鉴,将监测与保护同步推进。”
数据来源:FAO全球森林数据库/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WWF地球生命力指数/《科学》《自然》系列期刊
延伸阅读:研究全文见《自然综述:生物多样性》DOI:10.1038/s44358-025-00038-9
联络方式:港大理学院 caseyto@hku.hk | +852 3917 4948
(全文统计:1480字)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启德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
4、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