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香港大学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研究首次系统解析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机制,发现POSTN蛋白介导的ECM重塑和TGF-β信号介导的免疫逃逸双驱动模式,提出靶向肿瘤微环境的双靶点治疗策略,临床前实验显示联合疗法使肿瘤体积缩小72%,为突破传统疗法耐药性提供新方向。
香港大学牙医学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团队在《临床与转化医学》发表重磅研究,首次系统解析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制,为破解传统疗法耐药性难题提供关键靶点。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占所有口腔癌病例的90%以上(WHO, 2023),其侵袭性强且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导致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60%。尽管手术联合放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但30%-50%患者因耐药性复发(Nature Reviews Cancer, 2021)。
核心问题:
- 癌细胞如何突破免疫防线完成转移?
- 传统疗法为何失效?
研究团队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数据,对46例OSCC患者(含23例淋巴结转移)样本进行深度分析,结合体外模型验证,构建肿瘤微环境动态图谱。
技术手段 | 分析维度 | 样本规模 |
---|---|---|
单细胞测序 | 细胞异质性 | 46例组织 |
空间转录组 | 微环境互作 | 10万+细胞 |
蛋白质芯片 | 信号通路 | 200+蛋白标记 |
基于上述机制,团队提出“双靶点阻断”方案:
1. 抑制ECM重塑:开发POSTN单抗或小分子抑制剂,阻断转移路径。
2. 破解免疫抑制:联合TGF-β受体抑制剂(如Galunisertib)与PD-1抗体,恢复抗肿瘤免疫应答。
临床前数据:在小鼠模型中,联合治疗使肿瘤体积缩小72%,淋巴结转移率下降65%(Cell Reports, 2023)。
张高教授(通讯作者):
“这项研究颠覆了传统认知——OSCC的转移不仅是癌细胞自主行为,更是肿瘤微环境与免疫系统博弈的结果。靶向POSTN和TGF-β,可能成为阻止转移的‘双重保险’。”
苏宇雄教授:
“我们正与药企合作开发新型纳米药物,精准靶向CAFs。预计2年内启动I期临床试验。”
传媒联络:
刘宇 博士
香港大学牙医学院
邮箱: yuliu23@connect.hku.hk
电话: (852) 62051721
研究价值:该成果不仅为OSCC提供治疗新方向,更为实体瘤的淋巴转移机制研究树立范式。未来通过靶向肿瘤微环境,或将改写晚期口腔癌的治疗格局。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启德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
扫一扫 立即咨询
4、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