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香港立法会议员考察团访问港科大(广州),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协同发展,重点研究跨境人才流动、科研合作及政策创新,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助力大湾区建设全球科创高地。
2024年2月22日,由16名跨领域议员组成的香港立法会考察团到访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这是粤港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教育合作先行区"的标杆项目,港科大(广州)自2022年9月正式开学以来,已构建起覆盖1,400余名师生(数据来源:校方2023年报)的创新型教研体系。此次考察聚焦大湾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旨在破解跨境要素流动瓶颈,推动区域创新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耦合。
考察团构成体现多领域协同特征:
- 功能界别代表:涵盖建筑规划(谢伟铨)、科技创新(邱达根)、金融(陈振英)等10个关键领域
- 政企学界联动:南沙区政府主要领导全程参与,凸显"政-校-企"协同机制
- 实验室专项考察:重点调研微电子、新材料等国家战略领域,现场观摩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研发成果
座谈核心议题:
1. 跨境人才"旋转门"机制构建
2. 科研设备与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突破
3. 粤港澳学分互认体系优化
4. 创投资本跨区域配置路径
1. "大湾区人才通"计划雏形
- 拟建立高端人才双聘制度,允许学者同时在粤港两地高校任职
- 试点"科研签证"快速通道,缩短跨境手续办理时间至72小时内(参照深圳河套模式)
- 构建统一人才数据库,实现资质互认覆盖工程、医疗等8大领域
2. 教育融合创新方案
- 推动课程学分全域互认,计划2025年前实现30%核心课程跨校选修
- 共建"大湾区联合实验室",首批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 设立10亿规模创投基金,重点支持港澳青年在南沙创新创业
3. 政策协同突破点
- 探索科研设备跨境"白名单"制度,简化进口审批流程
- 试点数据跨境流动"安全港"机制,已获国家网信办原则性支持
- 建立联合知识产权中心,提供专利申请、运营一站式服务
项目 | 港科大(广州)成果 | 大湾区协同潜力 |
---|---|---|
科研投入 | 年均研发经费超8亿元 | 联动香港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 |
人才储备 | 引进诺奖得主2人、院士9人 | 粤港澳科技人才总量超500万(统计局2022数据) |
产业转化 | 孵化科技企业23家 | 广深港科技集群连续4年全球第二(WIPO报告) |
1. 空间布局优化
- 构建"香港基础研究-南沙中试转化-珠三角产业化"创新走廊
- 规划跨境科技园区,首期拟于洪奇沥水道沿岸建设500亩示范区
2. 制度创新突破
- 推动设立"大湾区高等教育特别合作区",试点跨境联合学位
- 建立科研物资跨境快速通道,通关时效提升40%
3. 生态体系构建
- 打造"创投基金+孵化器+产业园"接力体系,目标5年培育独角兽企业20家
- 建设国际科技信息枢纽,集成全球1900个科研数据库资源
南沙区区长吴扬指出:"通过本次考察,粤港在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人才个税补贴等方面达成17项具体共识。" 香港科技创新联盟主席分析,参照旧金山湾区经验,粤港澳需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
1.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
2. 完善风险投资跨境流动机制
3.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
随着《南沙方案》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预计到2025年,大湾区跨境科研合作项目将突破200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有望达5000亿元(数据来源:广东省科技厅预测报告),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湾区正在加速成型。
结语:此次考察标志着粤港协同发展进入制度型开放新阶段。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深度咬合,大湾区正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为世界级湾区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启德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
扫一扫 立即咨询
4、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